“英国校代有三宝,手册、桌布、易拉宝”

2016-10-17

4321.jpg

  手册、桌布、易拉宝是英国校代的家伙事儿,代表他们的身份,也是他们的饭碗,仿佛行走江湖的艺人拉开架势、撑起场面。有时,又像算命先生,摆个摊儿,支个幡儿,说道说道留学路上胜算几何。

  英国校代的全称是英国高等院校驻华代表,雇主一般是英国大学,并不是代理或中介,他们以校方名义负责区域内招生宣传、品牌推广及与中国院校的校际合作,以代表处的注册实体出现,散布在中国的几个超大城市,以北京最多,办公室规模从1人到8人不等。

  虽然经常被称为“首代”、“总监”,但他们更希望被人称作“老师”,突出自己的教育功能,而不是销售职责。他们坚信自己做的是善事,是西学东渐的传承,是为千百万心怀留学梦想的学子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领航员!他们的努力还加快了中国教育界的国际化步伐——请原谅,这个圈子的人有时会意淫于某种形而上的冲动,希望英国的教育——或者说新的体制与思维——能够改变中国未来的命运。

  英国校代的本土化程度很高,几乎清一色的中国人,或持有他国护照的华人。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国教育体制锻造出来的精英阶层,同时又在英国或国外留学过,是二元教育制度的受益者。深谙国内文化环境,又浸染于西方思辨、多元的意识形态氛围,精通汉语、英语,于是能游走于两种思维方式的夹缝中,并靠这种“走钢丝”的技艺谋生。

  走南闯北的英国校代,靠往返中英之间、往返中国城市之间的行程,成为各大航空公司、宾馆饭店的金卡、白金卡、钻石卡会员,住的大部分是一人一间的五星级,有些财大气粗的英国大学还允许校代飞公务舱!

  他们有让圈外人艳羡的口头禅——“我刚从英国回来”或“我下周回英国”,透着四海为家的国际化风范。

  不过,英国校代的出差强度早已明确写入了职位描述(job deion),而且在现实中不折不扣地予以实施。我曾有无间断出差一个月的经历,而两周、三周的连续奔波在公认的招生旺季几乎成为标配。

  还好,英国校代的休假时间比体制内的单位多好几倍,在微信中“晒”得最多的,除了展会现场,就是度假风光,和英国人一样——

  Work hard, Play hard(勤勉工作,疯狂娱乐)

  毫不夸张地说,英国校代几乎人人都是“话唠”、演说家。在英国课堂里“舶来”的演示(PPT)、讨论发言、演讲的素养,加之业务中相同的话说上一千遍的实践,于是再木讷的嘴也能滔滔不绝。

  国际化并不都是令人愉悦的默契与交流,很多情况下,国际化就是摩擦、冲突,本质上是文明的砥砺。

  英国校代在市场运作与非盈利机制的二律悖反中忙得团团转,却始终走不出英国人(或者说英国院校)设下的迷局。他们投鼠忌器,想向英国人发火,又担心丢掉工作;想干脆得过且过,又不甘心错过唾手可得的市场机会。其实,他们纠结的核心问题是:我们是中国人,还是英国人?他们经常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中自我迷失。

  ”海外高校促进会“(校代圈)第一届峰会(2015年1月31日)

  终于,他们在文化磨合中浴火重生,打破了英国大学间的隔膜,最终找到了——确切地说是建立了——“组织”。

  整整一年前,由英国校代和澳大利亚校代(包括英国赫瑞瓦特大学、英国邓迪大学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、英国班戈大学、英国埃塞克斯大学、英国罗伯特哥顿大学、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)联合发起的“海外高校促进会“第一届峰会在北京举行,没想到“一发而不可收”,如今来自英国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的60多个高校(以英国高校为主)的代表每个季度都在一起切磋、研讨,目前已经在筹备第五届峰会了……

  这就是我即将撰写的《英国校代野史》的序言。

   原标题:“英国校代有三宝,手册、桌布、易拉宝”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